首页 > 法律法规 > 正文阅览
下载 打印
保留字段信息
页面宽度(px):

页面宽度范围为200至2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海新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 发布部门: 天津市滨海新区政府
  • 发布日期:2012.01.04
  • 实施日期:2012.01.04
  • 时效性: 现行有效
  • 效力级别: 地方工作文件
  • 法规类别: 国家计划

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滨海新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管委会,各委、局,各街镇,各单位:

  现将《滨海新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二〇一二年一月四日

  滨海新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为进一步加强滨海新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按照国家、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天津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天津市滨海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市滨海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新区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和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制定本规划。

  一、应急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区委、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全力抓好开发开放攻坚战,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和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任务。特别是滨海新区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进一步加大应急管理工作力度,围绕“一案三制”建设,全力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不断增强,为新区“十二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一)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初步形成

  2010年10月,制定并出台天津市滨海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成为滨海新区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目前,新区共编制完成包含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及基层企事业单位预案在内的各级各类预案295个,其中制定区级专项预案13个,部门预案52个,初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二)应急管理体制逐步理顺

  2010年6月成立滨海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应急办公室,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负责新区应对突发事件的重大决策和组织指挥。在新区有关部门整合组建13个专项应急指挥部,主要负责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重大动植物疫病、安全生产、电力事故、公共设施事故、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社会稳定、治安刑事、人民防空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为高效实施各类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保障。新区各管委会和专业部门成立应急管理相关领导机构和办公室,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三)应急管理监测预警体系日益健全

  积极规范应急值守、信息报送制度,信息质量和报告时效得到较大提高。区公安局、区气象局、区卫生局等专业部门以及塘沽、汉沽、大港等管委会和天津港、泰达控股集团等重点企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和应用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及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利用多种手段、渠道及时监测和发布预警信息,科学防范和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四)应急管理平台建设积极推进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应急办函〔2007〕108号)和《关于印发〈天津市应急平台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应急办函〔2009〕6号)的有关要求,研究起草滨海新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总体方案(草案),积极推进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经济区等管委会和区公安局、区消防支队已建立应急指挥平台,并与全市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结合滨海新区靠近海洋的地理特征,区气象预警中心突出了港口和海洋气象服务,与区内防汛部门、重点企业建立了可视化会商与资料共享平台,初步建成了新区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同时,其他管委会和安监局等专业部门正在加快推进相关应急平台建设工作。

  (五)应急管理队伍体系逐步完善

  目前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军队、武警部队为突击力量,以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为基本力量,以社会应急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2010年底塘沽、汉沽、大港、开发区等管委会依托消防,整合公安、交通、卫生、环保、供电等多个部门,挂牌成立了综合应急救援支队,标志着新区应急救援工作迈上新台阶。建立新区应急管理专家组,聘请了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综合管理5大类共31名专家,对辅助领导决策指挥、提高应急预防与处置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4月成立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专家组和应急救援队伍,拥有146名专家,1018名救援人员,专门应对突发事件,为公安、消防、医疗等专业救援力量提供专业辅助。

  (六)应急管理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新区不断加大应急资金保障力度,专门设置应急救援处置专项资金和安全生产专项资金,资金规模均保持在5000万元,确保及时高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进一步加大对防汛抢险、公安、消防、医疗救护等各类应急救援装备的投入,促进专业部门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高。物资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制定出台滨海新区处置突发事件物资储备应急预案、滨海新区粮油应急预案。建立新区粮食储备库,以小麦为主,部分企业少量储备玉米、大豆等品种,总库容约31.5万吨。建立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基地,设立冬季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专项资金,全力保障必需品供应。应急避难场所规模不断扩大,已建成7处共42.5万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初步建立政府组织协调、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同配合的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值守应急和应急准备能力,保障新区经济社会秩序安全平稳。同时,新区作为主要成员与环渤海区域其他城市共建应急联动合作机制,应急联动能力进一步提高。

  (七)应急管理培训演练得到加强

  面向各级应急管理人员和专业处置人员,每年组织开展两期应急培训演练活动,消防支队定期对重点单位进行熟悉演练和大规模联合演习,逐步形成了以应急管理知识和实践工作为核心、以提高应急决策和处置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培训体系,应急管理能力和处置专业化水平全面提高。在企业、学校、医院等基层部门大力推进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培训,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应急演练,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宣教体系,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经过共同努力,新区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同时也应看到,与当前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和国家对滨海新区的一系列重要要求相比,新区应急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体现为:应急管理机构设置、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需进一步加强;覆盖整个新区的突发事件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和新区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亟需加快推进;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高科技专业救援装备相对薄弱;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应用力度和普及程度有待加大;应急物资采购、存储、调配以及补偿和协调机制亟待完善。


  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滨海新区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人民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实现国家对新区功能定位的决战决胜时期。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不断深入,“十大战役”、“十大改革”和各功能区建设的加快推进,新区将进入一个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增高、种类复杂、破坏力大、波及度深和影响力强的阶段,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新区应急管理工作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一)自然灾害的多发性、极端性趋势增强

  新区靠近海洋,又处于华北平原地震带,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台风、热带风暴以及地震引起的风暴潮容易引发严重侵害,对游轮母港、航母主题公园等特色滨海旅游项目的运营带来威胁。特别是作为重化工业区和石油储运工业区,受雷暴灾害威胁较为明显。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异常,强降雨、短时大风、浓雾、沙尘暴以及冬季低温导致的海冰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对交通运输、港口设施安全、海洋工程建筑物以及海上作业等造成的损失及发生次生衍生灾害的危害性将进一步加重。

  (二)事故灾难的频发性、衍生性危害加大

  随着新区“十大战役”的加快推进,一系列大型制造业项目持续集聚,道路、桥梁、高层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由此引发火灾、爆炸、坍塌、机械伤害、高空坠落等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将随之增加。部分地区地下管线网络密集,受自然老化、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导致管线破裂、泄漏和路面塌陷等突发事故发生几率增加。新区危化品生产企业密集,危化品在生产、经营、储运等各环节的事故频发性更加突出,特别是过境危化品运输车辆发生泄露、爆炸、污染等事故的可能性也会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新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港口服务功能的逐步提升,港口安全隐患日益凸显。

  (三)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交互性特征明显

  新区作为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受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扩大以及人员频繁流动等因素影响,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处置难度加大趋势明显。随着人口流动量持续增加、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公共卫生事件的复杂性和交互性特征更为突出,原发性、输入性传染病防控难度有所加大。特别是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高传染性病毒威胁明显增加,防疫形势不容乐观。伴随着动物及其产品流动交易的增加,发生人畜共患病的风险和防控难度持续加大。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中受市场秩序、源头污染、监管力度等因素影响,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概率将增大,由此对公众健康的不利影响也会进一步加剧。

  (四)社会安全事件的多元性、群体性趋势带来新挑战

  随着新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日益扩大,对外影响力不断增长,承担国际型会议、大型赛事、娱乐活动的规模和数量明显增加,由此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加大。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涉及中外游客的旅游安全事件发生概率也将增大。信息化技术应用更加广泛,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新区招商引资规模日益扩大,在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人员管理、资金等方面涉外突发事件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事件处置难度都将有所增加。再加上建设过程中因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恐怖事件的不断增加,都将给新区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带来新的挑战和更加艰巨的任务。


  三、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滨海新区战略定位,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平战结合,以提高新区综合应急管理能力为主线,以全力推进“一案三制”建设为抓手,以强化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防范体系、应急处置体系、恢复重建体系、应急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以先进科学技术为引领支撑,全面提升新区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为加快推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宜居生态型新城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建设原则

  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坚持民生第一的理念,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构建应急管理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化监测预警、风险防范、抢险救援以及恢复重建等重要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2.科学先进、突出重点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科技,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应急体系各方面建设任务。新区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对滨海新区应急体系建设进行统一部署,分阶段、按计划科学推进,各管委会、各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规划,把加强应急管理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加强应急防范、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应急保障等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应急联动和响应能力,保障应急体系高效运行。

  3.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充分利用现有存量资源,大力推进各管委会、各部门和各行业在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方面的有机整合,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总体把握新区各类应急资源的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资源的使用效率。

  4.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将应急管理寓于日常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强化避险防灾准备工作,加强隐患排查和风险防范,加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建设与整合力度,努力构建公众服务与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体化平台,实现应急处置和应急常态化管理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消除各类风险隐患,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5.政府主导、部门联动

  针对突发事件紧急性、衍生性、关联性强,涉及多地区、多部门等特点,充分发挥区政府在应急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深化应急主管部门、应急协管部门、应急保障部门、应急联动部门的工作职责,构建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上下贯通、区域协作、军地协调、全民动员的工作格局,确保应急管理高效有序。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滨海新区基本建成指挥统一、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特色鲜明、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社会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应急管理基础不断夯实,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综合应对水平显著提高,努力成为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排头兵”。

  2.分类目标

  自然灾害类: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100%,各级政府部门覆盖率达到100%。重大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以上,陆地区域性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8%,海洋区域性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0%以上。风暴潮灾害紧急警报提前3-24小时发布。基本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能够监测1.0级以上地震,3分钟内给出3.0级以上地震的初步测定结果,3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初步速报。

  事故灾难类: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死亡率比“十一五”末下降37%以上,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死亡率比“十一五”末下降26%以上。

  公共卫生事件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范率达85%,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20/10万以下。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管网水质合格率均达100%。在法律法规范围内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企业监管覆盖率达100%,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率达到100%。药品监管覆盖率达100%,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

  社会安全事件类:初步建成社会治安和群体性事件防控体系,完善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完善涉外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显著提高对金融风险的监控、防范、预警能力,进一步加强反恐怖能力建设。各类社会安全事件导致的死亡人数减少5%。


  四、主要建设任务

  “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对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全市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统一部署,科学整合新区现有应急资源,重点推进以下5大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升整体应对能力

  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推进预案数字化建设,强化各类预案的动态管理与衔接,不断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加快预案制定与完善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加快制定和完善各类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完善管委会、街镇、重点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等基层应急预案,进一步普及和强化防灾意识、战备意识、应对意识,加快编制现场预案、大型活动预案等,实现预案全覆盖,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2.实现预案数字化

  开发智能化预案管理系统,汇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全市、新区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将组织结构、事件级别、响应机制、处置流程、数据报表等预制到管理系统中,实现应急预案的数字化管理。

  3.强化预案指导

  进一步强化对应急预案的指导、检查和监督,实施预案动态管理。建立预案修订、备案、评估、升级与更新制度,明确应急预案的防范和处置程序,细化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等环节的工作机制和责任。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工作责任与工作流程,理顺应急预案之间的关系,加强各预案之间的衔接,完善预案体系结构,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

  (二)加强应急防范体系建设,提升综合防范能力

  加强新区应急工作的常态化管理,有效防范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建立健全新区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对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专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1.大力推进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建立风险源数据库及分布图。依托智慧新区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覆盖新区的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健全专业部门监测预警系统,不断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1)开展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

  各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认真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登记建档工作,全面掌握新区范围内的各类风险隐患,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各专业部门积极推进各类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开展重点污染源环境风险基本情况调查,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档案库。完成重要传染病传染源、疫病疫源地等基本信息调查,编制主要疫病疫情区域风险图。完成关键基础设施、重要防护目标、群体性事件高发地等社会安全隐患的调查。

  (2)建立健全专业监测预警系统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扩充监测站网,建成布局适当的综合观测系统,重点加强对气象、地震、洪涝、海潮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加强对自然灾害预报精细化研究,提高灾害性预报准确率。建立事故灾难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以及特种设备和重大危险源的监测预警。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整治及特种设备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健全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重点加强对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动物疫情、植物病虫害和食品安全、职业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区域卫生信息数据库,实现全区范围内的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加强环境监测,建立区域污染自动监控系统和环境污染预警中心,健全覆盖全区的环境安全应急预警体系。依托公安技防网,加强社会安全事件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重点监控空港、海港、车站、轨道交通以及重要场所,防范各类恐怖事件发生。

  (3)加快建设综合监测预警系统

  有效整合各管委会、各专业部门监测预警网络和信息资源,构建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两级突发事件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公安、消防、卫生、防汛防潮、地震等专业部门和重点企事业单位监测预警系统与新区综合监测预警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多灾种、跨领域的预警信息汇总、分析、研判、跟踪及总体评估。

  (4)推进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建设

  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理顺和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形成覆盖新区范围的统一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充分利用网络、短信平台、电子显示屏、广播、电视、报纸、警报器等手段,主动、及时、准确发布各类预警信息。

  2.加强宣教培训和演练

  加强专业培训与演练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建成覆盖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宣教、培训与演练体系。

  (1)强化应急演练

  强化各级应急管理工作部门和各级应急处置单位工作人员的预案演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各类应急预案的学习和演练。依托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等基础设施,联合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加强地震、公安消防、危险化学品救援、医疗卫生、反恐指挥等专业演练基地建设。

  (2)积极开展应急培训

  建立健全应急培训的相关制度与机制,不断加大对新区各级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干部的培训,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通过开展专业岗位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3)深化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

  充分发挥政府、社会、新闻媒体、网络等各种力量,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组织开展应急管理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活动。通过发放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手册等方式,不断增强公众的避险、自救和互救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三)强化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区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建立新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接警中心,实现应急处置与应急常态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健全应急队伍体系,为科学、高效和专业化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提供有力保障。

  1.建立和完善应急信息与指挥系统

  根据“一级政府、两级平台、三级响应”的应急工作要求,高标准制定滨海新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总体方案,积极推进新区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各专业应急平台,整合新区现有资源,建立应急接警中心,形成统一、完整、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和指挥调度系统。

  (1)推进综合应急平台建设

  尽快建立新区综合应急平台,成立新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建成以新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为主中心、以新区军事部应急指挥中心为备用中心,以各管委会、各部门专业应急平台为枢纽,上下贯通、互联互通、职责明确、安全高效的综合应急平台体系。实现对新区突发事件的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主要功能,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能力。

  (2)完善专业应急平台

  不断加强公安、消防、安监、气象、环境、卫生和建交等专业部门应急平台建设,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专业信息与指挥体系。重点建设安全生产监管和应急平台。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防汛会商指挥系统,实现对全区重要行洪河道、海堤堤防、重点涵闸等水利工程、排水泵站运行方面突发事件的统一指挥,全面提升防汛应急管理技术水平。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理系统,实现对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提高事件调查处置、产品控制、产品溯源的效率。

  (3)建立应急接警中心

  按照“信息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理”原则,依托新区公安局,建立新区应急接警中心,推进公安出警、医疗急救、消防救援、市政抢险等应急平台的整合与联动,实现中心统一接报、及时分级分类、各部门快速反应、协调联动的应急处置,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2.完善应急队伍体系

  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提高应急队伍综合救援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基本建成各级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全面加强重点领域专业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应急志愿服务,加快推进应急信息队伍和新闻媒体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救援队伍管理体制和协同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规模适度、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应急队伍体系。

  (1)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建设

  进一步加强新区及各管委会综合应急救援队建设。根据各类突发事件性质和特点,逐步扩大队伍规模,完善技术装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各专业救援组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衔接、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充分发挥综合应急救援队的骨干与核心作用。

  (2)大力推进专业队伍建设

  按照“专兼结合、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原则,由新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统一指导、协调和监督,采取合作共建等方式,加强防汛抗旱、防震抗震、重大动植物疫病、安全生产、电力事故、公共设施事故、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应急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依托大型企业和专业救援力量建设服务周边的区域性应急救援队伍,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专业应急队伍体系。同时,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3)强化应急专家队伍建设

  在现有专家队伍基础上,进一步扩充队伍规模,扩大专业领域范围,围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以及综合管理等领域,形成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决策咨询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与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工作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专家队伍。逐步完善应急专家数据库,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分类和建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专家参与应急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全程参与突发事件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和调查评估的决策咨询,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加强对应急管理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处置能力。

  (4)进一步完善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

  加强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资源整合,重点推进危险化学品、电力、电信、交通、运输、供水、供气等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专兼职应急队伍物资装备,加强专业培训演练,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形成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现场先期快速处置能力。

  (5)加快志愿者队伍建设

  整合各类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加快组建训练有素、服务专业、反应迅速、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组织动员公众力量在普及应急知识、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抢险救援、卫生防疫、群众安置、心理安抚等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制定应急志愿者队伍管理办法,逐步建立政府支持、公众参与、专业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应急志愿者服务机制。

  (6)推进突发事件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

  依托滨海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街镇、社区、企业、学校和医院等基层单位,确定专兼职突发事件信息员,形成覆盖全区的突发事件基层信息员队伍。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员管理制度,明确队伍建设要求、报送程序和方式,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在准确预报信息、及时报送灾情、协助转移安置、应急救助和恢复重建中发挥积极作用,逐步形成渠道畅通、高效快捷的突发事件信息传递网络,确保信息报送的质量和时效。

  (7)建立新闻媒体应急队伍

  根据区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相关制度,建立新闻媒体应急队伍,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采访、报道和新闻发布应急处理机制。提高新闻媒体应急队伍的反应与应对能力,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舆情的正面引导和宣传,准确把握舆情,充分疏导公众情绪,在信息传播和正确舆论引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8)建设应急救援队伍数据库

  运用先进的数据库技术,根据应急救援队伍性质、类型、建设规模和标准,建设新区应急救援队伍数据库。将各级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类型、资质、级别、专长、人数、装备、主管部门、联系方式等重要信息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应急救援队伍信息的采集、查阅、更新和维护等功能,确保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为及时、高效调用各类救援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进恢复重建体系建设,提升恢复重建能力

  建立事故现场恢复重建标准,提高灾民安置和现场恢复能力。建立科学的灾情评估系统,提高调查评估能力。编制恢复重建规划、避难场所建设规划等,为灾后经济社会恢复打下基础。加大恢复重建投入,落实恢复重建项目管理、资金使用和定期通报等制度,确保恢复重建顺利推进。

  1.提高现场恢复能力

  提高对供电、供水、供气、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的灾情调查和快速抢险恢复能力,加强对废弃物、污染物的清理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防范衍生灾害的不利影响,保障灾区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尽快恢复。建立灾情信息通报机制,在灾民临时安置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公共信息传播设备。设立灾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心理救助服务站点,稳定灾民情绪。

  2.建立健全调查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各类突发事件灾情评估机制,构建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严格灾情评估标准,规范灾情评估程序、内容和方法,完善事故调查处理程序。建立事件总结和责任评估机制,把应急能力评价纳入各级政府和专业部门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推进专家参与的重大突发事件第三方调查评估机制建设。加强灾区实时监测,为快速开展突发事件调查评估提供科学支持。

  3.编制恢复重建规划

  加强对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结合实际情况,落实具体编制任务,强化管理,细化措施。加强与国家、市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4.加快避难场所建设

  制定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和相关标准,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和紧急疏散通道建设。进一步拓展现有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难功能,完善基本生活设施,加强基本生活物资储备等。

  (五)强化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着力提高应急物资、紧急运输和通信保障能力,加大应急科技投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科技水平,加强应急资金保障,建立健全应急统计分析制度,进一步强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新区应急保障能力。

  1.建立应急物资保障系统

  依托新区现有应急物资储备资源,做好物资储备规划,合理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加强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层次多样、动态开放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

  (1)加快建立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整合现有应急物资储备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建立新区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中心。进一步加大实体物资保障力度,同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动态数据库,对各级各类应急物资储备种类、方式和数量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各类应急物资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提高应急物资保障效率,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保障。

  (2)加强重点专业应急物资储备

  以危化品处理、公安消防、防汛抢险、卫生防疫等专业为重点,分层次、分系统地建设各类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库。加强危险化学品企业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国家级危险化学品救援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强化公安应急物资储备,推进公安消防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建设,加大对灭火、搜救等救灾设备器材的储备力度。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全面落实滨海新区防汛抢险物资储备方案。加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确保满足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等应急需要。

  (3)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方式

  不断改进和完善新区物资储备方式,建立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衔接、长期储备和临时储备相结合的多模式储备体系。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储备库和各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库能够满足最低限额物资储备,对长期供小于求的物资进行实物储备及更新周转,从而保证第一时间物资供应。加强对应急物资市场信息采集,适时进行临时物资储备。从定点供应上,与主要生产厂商和经销商签订定点供应协议,保证定时、定量的物资供应。建立应急物资生产商、经销商数据库,在定点储备无法满足要求时紧急采购或征收征用物资。对于可能涉及大量公众的应急物资可向基层组织或居民发放,也可制定鼓励政策给予居民消费补贴。

  (4)创新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机制

  加强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用、补充等相关机制建设。建立和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征收征用、市场调控与调用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完善应急物资投放网络,建立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运工作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更新、轮换及损耗的补偿政策和救灾物资社会捐赠机制,提高社会应急救援物资紧急动员能力。

  2.推进紧急运输保障系统建设

  整合新区现有各类紧急运输资源,建立紧急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建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名录,确立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补偿机制和紧急通行绿色通道等制度,精简对海上、空中等特种运载工具的申请程序。建立新区与管委会、街镇突发事件紧急交通运输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交通战备系统的优势和作用,建立交通战备保障与应急交通保障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对重点关键基础设施和重大危险源的通达能力。加强对重要公路交通枢纽的监控、清障和修复能力建设,补充完善工程抢修装备。加快建设新区直升机应急航队,全面提高运输应急处置水平和效率。完善应急运输保障补偿机制,在应急运输车辆的征用、集结地占用、车辆维修、燃油消耗、调度管理等方面给予合理补偿。

  3.加强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建设

  进一步加强公用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公众通信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各部门专用应急通信系统,形成技术先进、手段多样、功能完善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确保应急通信畅通。

  (1)加强公用通信网络和公众通信保障能力建设

  根据国家和市有关部门的统一规划,建立宽带VSAT网和应急短波网,与电子政务网相结合,确保应急联络畅通。引导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结合自身网络特点,组织实施好光纤改造工程,提高网络通信质量。进一步调整网络布局,扩大网络覆盖面,增强网络通信业务处理能力,实现新区公众通信信号的全覆盖,并在重要通信节点实现多线路保障。

  (2)完善应急通信网络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改造升级公安、消防、安监、城管、交通、卫生等专业部门现有的应急通信网络,与公用通信网络相结合,提高应急状态下的信息沟通能力。

  (3)强化应急现场通信保障

  依托宽带VSAT网、应急短波网和电子政务网,以移动式卫星通信转播车为枢纽,实现应急处置现场与新区应急指挥中心的视频、音频、数据信息等双向传输,保证应急现场通信畅通。

  4.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不断加强现代科技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开发新区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建立应急信息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和应急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建立应急管理数据库,为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高效化强化技术支撑。

  (1)加大先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力度

  加快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整合新区各级各类应急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应急基础知识、应急预案、风险隐患以及紧急运输设备等各类数据库,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基础工作的科学化。开发建设新区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为新区有关领导和应急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服务,不断提升新区应急管理的智能化。以合作共建、项目外包等方式,建立应急信息异地容灾备份中心,为新区应急信息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2)开展应急关键技术研发

  大力推进应急工作科技创新,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科学技术研究和决策咨询,逐步开展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处置等重点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技术咨询。结合新形势下各类突发事件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方法、应对手段等方面的研究,为实现科学、高效的应急管理提供现代化服务和技术保障。

  (3)提高应急救援设备科技含量

  购置、更新、增配与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相匹配的高科技现代化专业救援设备,以满足日趋复杂严峻的应急管理形势需要,不断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5.加强应急资金保障

  加大新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急资金投入力度,设立各级财政的应急专项资金。积极引导个人、企业及各类组织开展赞助和捐助,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健全资金拨付、使用和监督机制。积极推进应对突发事件损失的补偿机制建设,鼓励商业保险、再保险进入公共安全领域,形成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

  6.建立健全应急统计分析制度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新区实际,研究制定系统、科学的应急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并与国家、全市相关数据统一口径,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统计分析制度,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数量、伤亡人数、经济损失、应急资源投入以及突发事件对新区经济运行、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影响等情况,为开展分析评估、科学指挥、高效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重要依据。

  7.进一步强化交流与合作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交流合作机制,通过政府间、非政府组织、区域联盟、企业合作、科研交流等组织方式,重点从加强应急信息沟通交流、提高预警预测预防能力、加强跨区域及跨境救援、开展教育培训合作以及增强人员互派互访等方面,不断加强应急管理的交流与合作。与环渤海区域主要省市进一步完善联络会商等工作机制,形成多层次的应急协调联动体系,进一步提高协同应对能力。


  五、重点建设项目

  根据“十二五”期间新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和现实需求,拟安排8个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建设项目1:滨海新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

  全面整合新区、各管委会和有关部门现有资源,参照天津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模式,建设新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主指挥中心设在新区政府,备用指挥中心设在新区军事部。新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与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互联互通,与各管委会、各部门专业应急平台对接,为新区领导处置突发事件提供综合研判、视频会商、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主要功能,作为新区领导处置各类较大及以上级别突发事件的指挥中枢。

  重点建设项目2:应急接警中心

  在新区应急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托新区公安局,建立新区应急接警中心,设在区公安局。整合专业部门力量,设立统一应急救助服务平台,实现对各类应急救助信息的及时获取、采集、传输的集成化管理和对公安出警、卫生急救、消防救援、市政抢险、防汛抗旱等部门的统一指挥。接警中心作为日常应急值守、应急信息汇总、信息报告以及较大级别以下突发事件综合协调调度平台,与新区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

  重点建设项目3:风险隐患排查评估项目

  积极推动新区各相关专业部门加快开展对水、电、气、热、等地下管线以及安全生产、食品卫生、疫病疫情、社会安全等风险隐患的排查评估工作,摸清风险隐患的基本状况及其空间分布,判断和预测可能造成的影响及规模等,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建设相关数据库及地理信息分布地图,实现对突发事件事前风险的动态管理和监控,为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决策依据。

  重点建设项目4: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中心

  依托滨海综合训练基地装备库、汉沽民兵装备库、大港民兵装备库等物资储备资源,规划建设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对食品、药品、衣被、帐篷等日常应急物资和防汛、除雪、灭火、搜救、消毒等专用救灾设备做好实物储备。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动态数据库,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标准,明确应急物资管理主体、种类数量、地理位置、调用方法等,为应急物资的及时调拨和供应提供动态信息。动态数据库包括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储备信息、各重点专业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储备信息以及各类物资的代储信息等。

  重点建设项目5: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处置基地

  依托新区石化石油中央企业,建设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天津基地。基地具备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事故检测、堵漏、中和、泄压、人员施救等应急抢险功能,对危险化学品及运输过程中的事故车辆进行集中处置,防范突发事件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

  重点建设项目6:滨海新区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

  滨海新区突发事件辅助决策系统主要包括应急信息管理、事件情况分析与模拟预测、方案生成与实施、方案评估与调整、方案查询与方案要素配置等模块,系统将应急知识、技术、电子预案、风险隐患数据库及分布图、应急救援队伍数据库、物资保障和紧急运输设备数据库以及地理信息分布图等应急管理基础信息整合到统一平台,能够实现信息查询、管理、对突发事件进行灾情评估,提供智能化应急处置辅助方案等功能,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重点建设项目7:应急信息异地容灾备份中心

  充分依托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和较好合作基础的部门,以合作共建、项目外包方式,进一步整合新区现有应急信息资源,统一规划新区应急信息容灾备份系统,建设应急信息异地容灾备份中心,实现远程数据备份、在线备份等功能,确保数据安全。

  重点建设项目8:应急管理综合培训基地

  依托滨海综合训练基地、新区区委党校,整合建立新区应急管理综合培训基地。基地主要包括教学、训练、住宿、后勤服务4大功能,设有各类模拟灾害应急处置训练场、体验式教学基地、多功能培训教室、会议厅、展示厅、图书资料室、体能训练馆、培训人员宿舍、餐饮娱乐场所等设施,为新区应急管理培训提供集教学、训练、实战演练为一体的综合服务。


  六、保障措施

  为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需要进一步在组织领导、制度、资金、物资、人才和科技保障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组织保障

  一是按照《天津市滨海新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建设,强化机构职能,确保编制到位,人员到位。二是建立并强化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认真抓好工作落实,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三是新区各级政府部门要编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实施本规划相关建设任务的责任主体、建设进度,确保落实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制度保障

  一是依照国家及天津市有关法律法规,紧密结合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新区在应急机构建设、人员设置、突发事件信息报送、预案管理、事件处置、应急联动、队伍建设、应急演练、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制度体系。二是各管委会、相关部门要根据新区总体要求,严格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及具体措施,加强制度衔接,保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建立对规划进展和实施情况的检查评估制度,及时跟踪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保证规划落实效果。

  (三)资金保障

  一是新区财政部门要将应急管理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领域,按照现行事权、财权的划分原则,分级负担有关经费。新区政府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的投入和支付制度。各功能区财政部门每年在财政经费中划拨适当比例作为应急专项资金。各专业部门增设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用于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二是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鼓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资金捐赠和相关支持。三是建立健全应急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制度,加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应急资金的专项管理和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工作,保障应急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四是建立对突发事件相关物资征用、调用的补偿机制。五是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保险服务。

  (四)物资保障

  一是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应急物资的调用由新区应急办统一协调,由新区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委、建交局、民政局、卫生局等专业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工作。二是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应急储备物资。配合新区综合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根据突发事件种类和级别,加强相应的物资储备和必要的生产能力储备,及时补充和更新各类物资,避免突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三是建立区域间、部门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联动工作机制,以备物资短缺时迅速调入,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保障。

  (五)人才保障

  一是配齐配强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区政府、各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要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编制问题,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当进行调整。二是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三是建立应急专业人才的评价激励、培训考核、资质认证等机制,促进应急专业人才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四是充分发挥专家顾问的作用,建立专家顾问参与政府应急工作的长效机制。

  (六)科技保障

  一是加强应急技术支撑条件建设,依托新区现有科研院所和检测检验机构,加强专业设施和技术装备研发,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技术装备的科技水平。二是加强应急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建立应急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对危险化学品泄露、特种设备事故、重大疫病疫情等关键应急处置技术开展研究。三是认真落实好政府科技计划、基金等,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应急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应急管理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提供支持。四是加强组织专业技术培训,迅速掌握各种现代化指挥设备、通信工具和处置设备的应用技能,进一步增强应急工作人员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