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法规 > 正文阅览
下载 打印
保留字段信息
页面宽度(px):

页面宽度范围为200至2000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天津市轻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 发布部门: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 发文字号:津发改规划[2011]1491号
  • 发布日期:2011.12.06
  • 实施日期:2011.12.06
  • 时效性: 现行有效
  • 效力级别: 地方工作文件
  • 法规类别: 纺织业管理

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天津市轻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津发改规划〔2011〕149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

  按照市政府《关于开展全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津政办发〔2010〕30号)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审批管理办法》(津政发〔2011〕7号)要求,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编制了《天津市轻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将《天津市轻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О一一年十二月六日

  天津市轻纺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轻纺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涉及衣、食、住、行、用、娱乐等多个消费领域,在满足内需、稳定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加快构筑高端产业高地,进一步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升轻纺工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依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天津市工业布局规划(2008-2020年)》,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我市轻纺工业通过实施“主业提升、研发带动、品牌支撑、加快重组”四大战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初步形成了以食品、自行车、手表及精密机械、饮料、日用化学及精细化工、家电等优势产业为主体,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轻纺工业体系,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知名企业和名牌拳头产品。对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规模持续稳步扩大。

  “十一五”时期,我市轻纺工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全市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0年,轻纺工业实现产值2108.2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速14.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12.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7%。实现主营收入2092.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近一倍,实现利税119.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1%。轻工产品产销率达到97.9%,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0.7个百分点。

  2.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

  “十一五”时期,通过灵活运用政府引导、市场调控、企业主导等多种手段,科学整合优势资源,我市轻纺工业改造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形成了高档手表、高端自行车和电动车、高档纺织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和产业园区。其中,手表机芯年产量已占全国总产量的50%,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机械表机心制造基地之一;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产销量稳居全国第一,产量分别达到全国总产量一半和1/3以上,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和出口基地;纺织企业已基本完成向园区集中,产品能耗大幅降低,每百米布用电量由18千瓦时下降到12千瓦时,万元产值取新水量由17吨下降到9吨。集群化、集约化的纺织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建成。目前,高新纺织工业园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拉动就业贡献突出。

  2010年,天津市轻纺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2247家,从业人员39.56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28%,成为拉动全市城乡居民就业的主要力量。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均增加值达到12.2万元/人,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4.优势企业品牌效应突出。

  初步形成了以一轻集团、二轻集团、环球磁卡集团、飞鸽集团、天纺控股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优势企业,创出了王朝、康师傅、天女油墨、蓝天六必治、海鸥、应大、抵羊等一批驰名品牌。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5件,占全市的41.7%;中国名牌产品11个,天津市著名商标94件,占全市总数的16%;天津市名牌产品80个,占全市的30%。海鸥手表、蓝天牙膏、郁美净护肤品、天女油墨、王朝葡萄酒、飞鸽和富士达自行车等20余种产品产销量位居全国前列。

  5.合资企业支撑作用显现。

  天津作为我国传统轻工业城市,产业基础雄厚,产业资源富集,形成了对外资轻纺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呈现出轻纺工业对外开放发展的态势。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合资企业175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家,合资企业占全市轻纺工业销售收入比重超过70%。可口可乐、LG、京瓷、东洋油墨、富士能、华润等国际行业巨头纷纷落户,通过产业配套,加速了技术、管理、营销等要素向本地企业转移,带动了我市传统产业的优化提升。

  6.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时期,我市轻纺工业技术创新投入不断加大,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中粮集团与天津大学合作建成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木薯燃料乙醇生产装置;纺织服装行业组建了纺织工程研究院,搭建起纺织前沿科技的研发平台;联合建设了阻燃实验室,成为国内最高水平的大型阻燃测试研发与检测机构;与国内十几所高等院校和科研系统形成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成果产出进一步增加,纺织服装开发出航空阻燃、台球呢等产业用纺织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带动了全行业技术升级,“高精细数码提花面料的开发”等5个项目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二)存在的不足。

  尽管天津轻纺工业“十一五”时期取得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但同全国先进城市相比,同天津的城市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诸多不足。

  1.传统轻纺强市的优势地位出现弱化。

  作为我国轻纺工业发源地之一,天津轻纺工业在全国历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省市强势崛起相比,我市轻纺工业在发展增速、企业和品牌竞争力等方面相对滞后。2009年,天津轻工业产值位居全国第18位,较2004年下降8位,传统轻纺强市的优势地位逐步弱化。

  2.特色产业集群运行水平较低。

  近年来,我市轻纺工业虽已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的产业聚集区,但区内企业在产业内部分工、地区品牌营建、工艺协同创新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关联协作,企业同质化竞争现象普遍,各产业园区仍处于简单聚集的初级水平,尚未形成关联度高、集群效益好、产业链配套的产业集群。

  3.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覆盖不完全。

  我市轻纺企业分布广泛,产品门类众多,轻纺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全面监管存在较大困难,特别是对分布各区县家庭作坊式的散装食品、塑料制品、小家电、工艺美术品等企业,在卫生防疫、食品安全、市场准入等方面缺少必要的监管,易造成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破坏正常市场秩序。

  4.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足。

  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在轻纺工业迅速崛起中发挥的作用,我市轻纺民营中小企业活力不足,普遍存在着发展方式较粗放、产品结构单一、自有品牌缺乏、同质竞争激烈、融资渠道不畅、技术改造滞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轻纺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面临的环境与形势

  (一)发展机遇。

  1.轻纺产品市场潜力空间依然广阔。

  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轻纺产业永远是朝阳行业。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消费结构处在重要转型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的有力实施,进一步加速消费结构的转变,对以消费品为主体的轻纺产业发展将带来更大的机遇。随着工业反哺农业、轻工业与第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将形成新的更大的产业链并对轻纺产业迈向新领域起到引领作用。

  2.国家加快推动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为轻纺工业发展创造了政策机遇。

  近年来国家扩大内需、保障民生的政策导向,一方面拓展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轻纺工业拉动消费和承载就业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随着国家《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我市制定了多项支持和鼓励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和举措,为轻工纺织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带来政策机遇。

  3.滨海新区更大规模的开发开放为轻纺工业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

  滨海新区已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最具活力的投资热点和产业聚集地,滨海新区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对推动轻纺工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历史机遇。同时,随着一批大项目的落户,轻纺工业承接上游,就地消化,既可以完善我市产业结构,也缩短了产业半径。抓住宝贵机遇,抢上滨海新区发展的快车道,打造现代轻纺制造业,具备十分有利的政策环境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1.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攀升。

  近年来,随着我市北方经济中心战略地位的不断巩固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市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升,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高,成为当前制约轻纺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保证轻纺企业获得足够的利润空间,实现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加快推动轻纺工业由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

  2.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轻纺工业市场竞争的实质是品牌的竞争。在与国际大品牌和国内著名品牌的竞争中,我市轻纺企业严重缺乏过硬的营销和国际经营能力,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拓展上均处于下风。为确保我市轻纺工业在国际竞争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产品,推动产业实现品牌化发展。

  3.核心技术竞争更加突出。

  依靠掌控的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设置贸易壁垒,是当前世界轻纺工业发达国家和龙头企业维持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市轻纺企业普遍存在研发能力弱的问题。为争取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必须加快突破和掌握一批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促进产业高新化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高端轻纺产业新体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品牌引领、品质保障、创新驱动、绿色生态”的发展思路,促进时尚创意设计、品牌策划营销等服务业和轻纺制造业融合发展,适应产业转移的趋势,深化开放合作,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把我市建成轻纺强市,为推动和保障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筑高端产业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高端发展与品牌发展相结合。

  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轻纺工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整合全市轻纺品牌资源,通过品牌策划和品牌延伸,统筹打造龙头企业的品牌伞,丰富品牌内涵,扩大品牌规模,形成全市轻纺的大品牌伞体系。

  2.坚持集约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

  通过横向产业聚集,做大规模和合理布局,依托纵向产业聚集,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在更大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持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重点培育一批劳动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专精新特”企业,着力打造轻纺工业的天津特色。

  3.坚持融合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

  着力推动轻纺工业与高新技术相融合、与创意产业相融合、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用高新技术提升行业产品品质,利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促进产业链整合,用信息化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实力。全力推动现有产能工艺改造和技术升级,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天津轻纺工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升级换代步伐不断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自主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精品荟萃的新型轻工纺织工业体系,成为环渤海区域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轻纺基地和中国轻纺工业精品品牌基地,重振天津轻纺雄风。

  2.具体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2015年,全市轻纺工业总产值达到3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保持10%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工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以上。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培育发展时尚型、创意型、高科技的轻纺产品。培育3-5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培育15-20个10亿元以上“有市场、有效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轻纺优势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新特”的中小企业。

  --品牌建设取得突破。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保护发展一批老品牌,做强一批优质品牌,培育一批新品牌。到2015年,拥有20个中国驰名商标,培育3-5个百亿品牌,15-20个十亿以上自主品牌。力争在国际知名品牌培育上有所突破,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形成较强品牌竞争力。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并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不断推进技术和产品创新。到2015年,规模以上轻纺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3.4%,创新体系支撑能力不断提升,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0家。

  --集群效应更加突出。加快高水平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到2015年,建成粮油、自行车、手表、石化原料深加工等4个国家级轻工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一批区县特色轻纺产业集群,其中,百亿元级轻纺产业集群5-8个,初步形成“广域分布,特色聚集,协同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天津轻纺工业重点实施“六个聚焦”,推动产业实现“六化发展”,初步建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精品荟萃的新型轻工纺织产业体系,再塑天津轻纺工业辉煌。

  (一)聚焦企业,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

  积极吸引一批规模总量大,技术水平高,辐射带动强,节约资源能源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天津,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力争“十二五”时期推动轻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1.实施龙头企业招商计划。

  以吸引一批食品、手表及精密机械制造、家电、日用精细化学等行业龙头企业落户为着力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以中国轻工业500强企业为重点,采取合作成立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等多种形式,积极引进地区总部、生产基地、技术中心和服务中心等落户。到2015年,力争聚集轻纺工业龙头企业达到30家。

  2.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

  以重点骨干企业集团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破除机制体制障碍,通过联合重组,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十二五”时期,重点支持一轻集团、二轻集团、天纺集团等骨干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到2015年,力争形成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5家,收入超十亿元企业达到15-20家。

  3.实施民营企业成长计划。

  鼓励民营中小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联合协作,配套互动,引导民营中小企业与行业大企业大集团建立起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融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及国际国内销售网络。充分调动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技术人才资源储备,对国内外中档市场和新兴市场产品进行重点研发,从模仿创新向合作创新和自主创新发展。

  4.实施特色集群促建计划。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以地区资源和产业特色为依托,创建集信息、研发、培训、检测、交易和物流中心于一体的区域性产业制造与配套体系,使轻纺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产业集群内实现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产业的制造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至2015年,形成5-8个总产值达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聚焦价值,实现产业品牌化发展。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在提升产品品质和价值的同时,加大现有品牌整合力度,形成集团优势品牌,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打造一批天津轻纺工业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

  1.着力打造优势领域集团品牌。

  以一轻集团、二轻集团、天纺集团、农垦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为核心,加大对所属品牌的整合力度,打造优势领域品牌伞,形成集团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对集团品牌的推广力度,推动集团品牌快速成长。到2015年,力争形成3-5个百亿品牌,15-20个十亿品牌,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0件。

  2.大力提升传统优势品牌。

  积极引导企业实施高端品牌战略,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品牌占有率。充分挖掘海鸥、郁美净、利达、应大、抵羊、仁立、飞天、天一等传统优势品牌的潜力,通过会展、网络、媒介推广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着力扩大品牌影响力,扩大高档产品市场份额,提升行业自主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聚焦内涵,实现产业品位化发展。

  加快推动轻纺工业与创意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创意丰富产品内涵,以设计提升产业层级,全面推动轻纺工业发展水平,实现品位化发展。

  1.促进轻纺工业与时尚创意的有机结合。

  积极鼓励创意产业向轻纺工业渗透,加快推动轻纺工业企业由“加工型”企业向“创意型”企业转型,赋予品牌审美、艺术、文化等内涵,使其从物用范畴转向更多地追求精神和情趣上的满足。打造一批以轻工、纺织为产业主题的融设计、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创意产业园区、时尚园区。

  2.着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环节跃升。

  着力引导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专业企业与生产企业加强对接,协助企业把握国际时尚潮流,积极研发时尚、功能、智能性新产品,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提升天津本土产品的“不可替代性”和非价格竞争力,推动轻纺工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四)聚焦创新,实现产业品质化发展。

  以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掌握一批支撑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广一批提升产品品质的适用检验检测技术,强化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打造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基地。

  从提升食品安全性、健康性和环保性角度出发,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严格执行食品、酿酒、乳制品等国家标准,加大原料检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和产品出厂检验,特别是快速检验和在线检验技术和设备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完善的产品监测和可追溯体系,加快推动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基地。

  2.打造天津轻工业产业创新基地。

  加快滨海新区“天津轻工业产业创新基地”建设,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培养。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建设重点行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通过产学研联合开发解决行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按照扶优扶强原则,重点建设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大中型企业建设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依靠加大先进技术装备比重和加大研发能力,不断推出新品,提升产业实力。

  3.加快开发和利用先进适用技术。

  按照“突出集成创新,注重开放创新,加强原始创新”的思路,攻克一批产业渗透和辐射作用显著的关键技术和配套集成技术,整体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内在质量。组织实施一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加快推动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纺织、家电、食品等领域的推广与应用,着力推动轻纺工业技术升级。

  (五)聚焦转变,实现产业绿色化发展。

  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中心,扩大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推广范围和力度,抓好落后产能产品的淘汰与退出,加快构筑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结构。

  1.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进一步用好用足国家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政策,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带动,重点实施一批传统产业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项目。组织编制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目录,大力推广示范一批新技术、新工艺,着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产品。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认真落实天津市淘汰落后产能实施意见,制定轻纺工业落后产能及产品目录,以市场竞争、优胜劣汰为基础,制定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补偿政策,推动劣势企业和产品退出市场。

  3.重点实施产业生态工程。

  加强绿色设计、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度开发等绿色生产技术,引导相关产业定向集聚,加强生产技术对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依托企业间稳定的产品代谢关系,扩展产业间的横向耦合,重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和生态园区,重点打造食品饮料、塑料制品、纺织等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构建集约节约生态型发展模式。

  (六)聚焦特色,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按照“产业配套,定向聚集,资源集约,特色发展”的思路,以区县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控和企业主导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着力打造四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和一批区县特色轻纺产业集群,形成“广域分布,特色聚集,协同联动”的轻纺工业发展格局。

  1.打造四个国家级轻工产业基地。

  --打造国家级粮油产业基地。以临港工业区为核心载体,吸引国内外大型粮油企业向滨海新区加速聚集,形成以大型粮油企业为龙头、中小型粮油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协同发展的粮油产业链。到2015年,临港工业区粮油年产值达到600亿元,形成年产1000万吨压榨油和400万吨精油生产能力,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粮油综合加工基地。

  --打造国家级自行车生产及出口基地。以武清中华自行车王国产业园区和天津滨海自行车(电动车)产业园为核心,大力发展自行车、电动车整车、零配件等制造业。充分利用天津口岸资源,进一步提升高档自行车及电动车出口份额。加快发展自行车会展、商务、研发、休闲、运动等配套服务业,形成以整车组装、配套生产、文化展示、产品贸易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15年,全市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7000万辆,出口达到3000万辆,成为我国产业规模最大的自行车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

  --打造国家级高档手表产业基地。以空港物流加工区“海鸥工业园”为核心,在加大关键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做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推动手表行业由“技术领先”向“产业领先”转化。到2015年,形成年产1000万只机械表机心、100万只品牌表的生产能力,成为世界同行业规模最大的机械表机心制造基地和国内规模最大的高档手表生产基地。

  --打造国家级石化原料深加工产业基地。以南港轻纺工业园为核心,以百万吨大乙烯项目为龙头,围绕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原料,按照“就地吸收、就地消化、就地生产”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高档纺织、日用化学、塑料制品等轻纺产品,打造石化原材料深加工产业链,成为北方重要的石化下游深加工产业基地。

  2.打造一批区县特色产业集群。

  --食品领域:重点建设滨海物流加工区、北辰科技园南区、宝坻八门城工业区、静海独流镇莲花工业区、蓟县上仓酒业及绿色食品加工区等15个食品产业集群。

  --手表及精密机械领域:重点建设空港物流加工区的精密机械加工产业集群。

  --家电领域:重点建设北辰科技园南区和宝坻新开口工业区2个白色家电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领域:重点建设高新纺织园、武清开发区、宝坻新安镇工业小区、蓟县下仓工业园等5个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造纸及包装领域:重点建设宁河开发区造纸及包装制品产业集群。

  --塑料领域:重点建设宝坻塑料制品产业集群。

  --自行车领域:重点建设中华自行车王国、大港开发区、东丽军粮城工业区、静海开发区等4个自行车产业集群。

  --精细化工及日用化学领域:重点建设天女化工产业园,形成日用化学品特色产业园区。

  --工艺美术领域:重点建设武清地毯产业集群、汉沽营城工业区工艺品产业集群、宝坻开发区天宝工业园乐器产业集群、开发区东区家具产业集群等9个特色产业集群。


  五、发展重点

  围绕天津轻纺工业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重点发展9大重点领域,全力推进一批对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建设,为轻纺工业实现升级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十二五”时期,全市轻纺工业总投资达到80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200亿元。

  (一)食品领域。

  发展方向:积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绿色食品、食品生物工程,开辟食品工业新领域,形成新的产业链。加快开发粮、油、肉、菜、奶系列农产品和深度加工食品,整合壮大我市烟酒行业,提高产品档次,扩大传统食品行业的影响力。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力和北方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生物食品产业和粮油加工基地。

  重点项目:重点实施中粮临港粮油加工基地、津酒蓟县生产基地、伊利奶制品生产基地、宝迪食品工业园等60个项目,投资总额45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700亿元。到2015年,形成年产压榨油1000万吨、精制食用植物油400万吨、速食食品500亿袋、碳酸饮料120万吨的生产能力。

  (二)手表及精密机械领域。

  发展方向:立足世界手表技术前沿,保持国内手表研发的领先地位,以自主科技创新为支撑,扩大全自动中高档机械手表及精密机械数控装备,加快双陀飞轮、两问三问打簧报时表、万年历表等高端产品的市场化,加快并购重组步伐,结成新的更大的战略联盟和产业联合体,进而实现规模效应。加大自主品牌运作力度,努力实现自主品牌的国际化。

  重点项目:高水平实施海鸥工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6亿元,预计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到2015年,形成年产高档自动机械手表机芯1000万只、高档手表100万只、各类成品表500万只的生产能力。

  (三)家电领域。

  发展方向:瞄准高新技术和高端产品,鼓励发展低碳环保的物联网家电产品。注重产品的高能效、高品质、智能化、个性化、功能化和人性化。突破共性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全面提高新产品设计水平、设计效率、节能环保水平、产业化能力,以及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利用变频技术、混合动力技术、新材料技术,实施节能高档化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增加花色品种。

  重点项目:奥克斯新型空调制造、乐金电子增资扩能、雪花冰箱和冰柜制造等12个项目,总投资7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20亿元。到2015年,形成年产空调器600万台、微波炉1400万台、冰箱和冰柜200万台的生产能力。

  (四)纺织服装领域。

  重点方向:以高新纺织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汽车、交通、建筑、医疗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推进高新技术纤维、高性能纺织机械等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CFD、CAD电脑设计自动排料系统、自动裁剪系统,推广应用双烧毛、双丝光、免烫整理、纳米整理等针织新技术。扩大现有中空纤维膜技术、高性能纤维和功能纤维等的应用领域。

  重点项目:天纺现代纺织工业基地、世界纺织名牌(天津)特卖场、天津时尚舞台国际品牌城等15个项目,总投资6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

  (五)造纸及包装领域。

  发展方向:开发特种纸和工业加工纸、装饰涂布纸、柔性复合包装纸、彩色喷墨打印纸、高强度纸等新品种;应用先进印刷和纸制品加工先进装备,提高印刷和纸制品加工工业的装备水平,重点发展商业印刷、环保型纸餐具、纸制文具、各种功能瓦楞纸箱等产品;着力发展新型包装材料、产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包装印刷机械的研发和产业化。

  重点项目:天津玖仟纸业循环经济低碳产业链、滨海环球15亿只药品包装盒、华明集团包装纸制品和印刷生产线、广聚源纸业8万吨工业原纸等40个项目,总投资6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到2015年,机制纸产量达到50万吨。

  (六)塑料领域。

  发展方向:依托天津快速发展的石油海洋化工原料产业链,大力发展农用塑料、塑料包装、医用塑料、氟塑料,积极进入工程塑料、塑木复合,废旧塑料回收改性等领域。以建设具有技术、规模和集群优势的天津塑料工业园为目标,形成更大产业规模、循环经济特点的天津塑料产业。重点发展医用塑料、农用塑料、工程塑料、改性塑料、塑木化学建材及塑料包装材料。

  重点项目:天津现代塑料工业园等15个项目,总投资5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80亿元。到2015年,高档塑料制品产量达到100万吨。

  (七)自行车领域。

  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天津自行车产业的聚集优势、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按照“轻、精、巧、高”的思路,大力开发创新型高档自行车和电动车产品,构建起从材料开发、先进的工艺技术研发集成,到自行车系列产品开发及产品技术标准这样一个完整的创新型材料链、产品配套链和人材技术链。推动自行车产业由“制造第一”向“创造第一”转变。建成世界研发应用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

  重点项目:武清中华自行车王国、捷威动力锂电子电池等15个项目,总投资5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到2015年,形成年产自行车5500万辆,电动自行车1500万辆的生产能力。

  (八)精细化工及日用化学领域。

  发展方向:以“天轻工业园”和“天女化工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苯基磺酸、叔胺、二苯胺、二氯吡啶、水系聚胺酯、表面活性剂及助剂系列产品。依据国际日化产品发展趋势,围绕个性化、时尚化及功能化需求,重点发展护肤、洗发护发、沐浴、旅游化妆等用品,建设我国北方最大的个人护理品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洗涤剂、工业用清洗剂,培育天津精细化工新优势。

  重点项目:天轻精细化工园、天女化工园、立白日化洗洁精、宝洁日化产品等5个项目,总投资2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到2015年,形成年产洗涤剂10万吨、高档油墨6万吨、牙膏2.8亿只的生产能力。

  (九)工艺美术领域。

  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浓郁天津民俗特色和现代时尚元素的工艺时尚产品。积极引进国际工艺时尚设计大师、艺术工作室和设计团队,开展面向国内外中高端消费品牌产品的工艺时尚设计服务。大力发展地毯、珠宝、乐器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开发旅游纪念品产业,拓展工艺美术行业新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大传统工艺保护力度,对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明显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种实施抢救保护。

  重点项目:北方珠宝基地、武清地毯产业园等20个项目,总投资70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00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

  贯彻落实好国家出台的促进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广落实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中的行业节能技术,引导企业应用污水治理和节能环保技术,实现节能降耗任务目标。研究制订企业兼并重组与产业整合政策,促成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与优势大企业合作发展,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间建立上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战略合作联盟,加快优势企业重组困难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发挥政策资金的导向作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企业争取国家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等重大专项任务,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二)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全面指导、协调和服务。明确“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抓好规划的分解落实,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相关行业部门合力促成轻纺行业与汽车、装备、造船、航空航天等行业对接合作,提高轻纺产品在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中的配套能力。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其建立和完善轻纺工业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经济指标、产能变化、落后生产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鼓励其依据行业和企业发展动向提出政策建议,引导并促进产业发展。建立轻纺重点行业和企业跟踪制度,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信息发布机构,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与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动态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

  (三)健全投融资体系。

  抓住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的历史契机,推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通过市属及中央投资专项资金加大对产业自主研发、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争取国债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向我市轻纺工业项目倾斜;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和民间资本向轻纺企业投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地方担保体系,完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鼓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加快上市步伐,增加从资本市场融资比例。

  (四)强化人才支撑。

  把培养具有轻纺专业知识及国际营销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级设计人才作为人才工程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有计划的引进产业高端人才和名师领衔的设计团队,鼓励创建设计大师工作室。加大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留学人员中吸引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健全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建立专业化人才培训机构,加快培养技能劳动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人才引进,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予以奖励。

  (五)完善发展环境。

  不断加强产业发展环境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质检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及出口贸易国、地区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综合利用各类招商会、展博会、平面及网络媒体推广宣传,扩大轻纺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完善监测手段,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推广适合化纤、纺织、印染和服装等重点行业管理要求和生产流程、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培育社会化、网络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加速先进、成熟、实用的科技成果转化。



网站链接: